韓巨頭企業連遭重創背后
2016/11/05 | 啟笛 | 閱讀次數:75165 | 收藏本文
摘要:有韓國媒體稱,此次危機對韓國來說可能是件好事,特別是一度以事業多元化名義進行大幅擴張的各大企業 。
IT、汽車制造、造船,被稱為是拉動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三駕馬車”,也是韓國發展為出口型強國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上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大力扶持財閥大企業,使韓國以年均8.2%的增長速度創造了所謂的“漢江奇跡”,其中三星、現代、大宇等企業更成為韓國的國家代表性品牌和形象。由于這些企業與韓國的經濟動脈相連,有韓國經濟學家稱:如果這些企業面臨危機,韓國整個國家的經濟都會遭受震動。
然而,近一段時間內,韓國幾大明星企業相繼遭遇多事之秋——先是6000億海運巨頭宣布破產,而后,被韓國人稱為“兩巨頭”(Big two)的三星和現代也出事了。不少韓國專家更稱,韓國經濟正在遭遇全盤沖擊。
國家經濟面臨破產?
8月的最后一天,韓國國內最大、世界排名第7的海運公司——韓進海運因資金缺口高達1.2萬億韓元(約合70億人民幣),不堪債務壓力宣告破產。隨后,韓國第一財團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Note7手機爆炸事件不斷發酵,愈演愈烈。10月11日,三星公司正式宣布Note7全部停產。與此同時,韓國第二大財團現代集團下屬的現代汽車也在9月爆發了12年以來的首次全員大罷工。
目前,韓進海運的破產危機已經開始對韓國的進出口、物流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韓進海運申請破產后,世界各大港口唯恐收不到資金,拒絕韓進海運的船舶出入港。截至9月,韓進海運145艘船舶中,因被拒入港而導致的運輸不暢共有87艘。據推算,船上裝載的韓國出口貨物共計約1.26萬億韓元(約合75億人民幣)。
同樣的,三星蓋樂世Note7召回的決定直接導致三星電子產品銷售量下滑。三星公司預計因Note7停產造成的損失到明年一季度將達到7萬億韓元(約合399億人民幣)。韓國政府稱,Note7的停產不只對三星電子造成影響,韓國國內的手機配件企業等相當一部分與三星合作的公司均會因此受挫。除此之外,韓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半導體、顯示器等信息通信技術相關領域也將受到影響。
現代汽車的罷工導致今年現代汽車公司損失達3萬億韓元(約合171億人民幣),直接造成汽車生產減少約14.2萬臺。韓國國內的經濟評論家認為:“同企業宣布倒閉一樣,如果這些大企業的危機持續,這將有可能造成韓國國家經濟破產。”
此言是否危言聳聽,只要看看這些企業在韓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就明白了。據兩大巨頭公司的年度財報,2015年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公司的銷售額約占到韓國GDP總額的19%左右,三星集團和現代集團的銷售額更達韓國GDP的30%以上。
10月19日,韓國財政部長柳一鎬坦言,三星和現代汽車的問題會沖擊韓國經濟。按照韓國政府的分析,兩大巨頭雙雙遭遇困境直接沖擊了韓國的出口業——這兩家企業的出口占韓國出口總額的1/6。截至今年7月,韓國的出口額已經連續下降達19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韓國經濟學家則預計10月出口額更會有大幅下降。
巨頭企業弊端早有顯現
韓國三個巨頭集團接連遭遇困境,究竟是巧合還是必然?延世大學經濟系教授承泰允(音)向《鳳凰周刊》解釋說,韓國大企業出問題是從前幾年的海泰集團就開始了,到近期的大宇造船公司、韓進集團,以及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逐步顯現出來。“這反映出韓國企業危機管理能力不足,企業結構問題嚴重,不居安思危的思維模式。”
更多韓國學者亦指出,這并不是一次暫時的偶然性事件,韓國企業集團危機的根源是其內外各種弊端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
回顧韓國企業30多年的發展史,可以看出,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政府強力主導型模式為主,大企業與韓國政府之間形成一種特殊關系。一直以來,韓國政府采取扶植大企業并以之為經濟發展龍頭的戰略,這也導致大企業自產生到發展嚴重依賴政府,政府成為企業行動的最高指揮單位,在企業的產業計劃和運營方面起著控制作用。
“這種過度依賴政府的行為,造成韓國部分大企業只要尋求政界靠山與政府建立牢固緊密的聯系,便能獲得事業貸款和政府投資基金等各方面優惠。很多企業選擇依靠國家政策保護舉債經營,此模式的持續導致韓國很多企業失去發展動力,也給韓國企業的破產、倒閉植入潛在危機。”東國大學工商管理(MBA)系教授李遠部向《鳳凰周刊》如此表示。
近十年來,伴隨大規模的擴張,韓國諸多大財閥的下屬企業數量迅猛增長,導致其中不少企業負債率猛增。一些企業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不僅在本行業大量并購,而且依靠貸款進行擴張經營,貿然進入與主業無關的各種領域,追求短期利益,盲目追加投資,最終導致巨額虧損。
據韓國金融研究院統計,2010年,韓國有1/5企業的收益無法償還負債,而去年和今年這樣的企業更是大幅增長到1/3。在韓國,負債連續三年比自有資本多出兩倍以上的企業被稱作虧損企業,目前從上市制造業公司的數據來看,這類企業的負債在2015年達到64萬億韓元(約合3800億人民幣)。個別企業還因為資金鏈斷裂而陷入破產危機,例如東洋集團、熊津集團和STX集團。
韓國家族企業的弊端亦逐漸顯現。與其他國家相比,韓國繼承型富豪占比明顯,達到74%,主要源于其以財閥為中心的經濟結構,而這種家族型經營體制也使得韓國企業面臨經營失控。韓國的巨頭企業大部分由某一家族直接支配,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集中,此種經營體制隨著企業規模和經營范圍的擴大,已經不能適應大規模生產要求和變化無常的國際市場環境,過分龐大的家族型經營體制也使得其內部機構調整變得困難。
此外,韓國的經濟發展也過分依賴于出口貿易。上世紀70-80年代,韓國的內需和出口還算均衡增長,但到90年代以后,韓國開始發展以出口為中心的經濟模式,這讓內需變得疲軟,造成負債增加。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以出口為主導帶動經濟增長變得更加艱難。
2016年9月8日,韓國韓進海運公司申請破產后,其貨輪滯留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據悉,韓進海運公司旗下的貨輪中有超過一半面臨著無法進港的窘境,涉及超過50萬個集裝箱。
民眾期待危機變契機
韓國經濟研究院在今年5月出臺的一份報告中稱,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0年的財政危機以來,韓國經濟雖然沒有遭遇嚴重問題,但經濟領域內的所有部門似乎同時陷入泥沼,正經歷程度不斷惡化的“泥沼型經濟不景氣”。報告認為,目前的不景氣是需求不足造成的,并從制造業(出口)波及至服務業(內需),變成大部分經濟部門都經受停滯的全方位不景氣。
“韓企有淪為墊底企業的危機,而且找不到突破口。”韓國金融研究院咨詢員金永郁向《鳳凰周刊》悲觀地表示,去年韓國上市公司的銷售額達到負增長(金融業除外),這在歷史上非常少見。而今年,連發展一向比較順利的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也逐漸表現出停滯跡象,銷售額和營業收益大幅降低。一直支撐韓國經濟的制造業更是損失慘重。
“不進行結構調整,只采取刺激內需的權益之計,是韓國企業發展停滯的原因。”在金永郁看來,只有通過調整企業結構,清除僵尸企業,讓有前景的企業順利發展,才能讓企業找回活力。
不過,韓國民眾并不像學者那么悲觀。一位韓國駐華媒體人向《鳳凰周刊》談到:國民對現代和三星這兩家巨頭企業仍有很深的感情,很多人覺得,它們最終不會讓民眾失望。“如今正是變危機為契機的重要時刻,期待這兩大巨頭能通過改革為韓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
《韓民族新聞》記者洪大善亦撰文稱,今年韓國經濟的最大話題是結構調整。“此次危機對韓國來說可能是件好事,特別是一度以事業多元化名義進行大幅擴張的各大企業。現在的關鍵在于,如何以事業結構的革新和機構調整為基礎來恢復其競爭力。”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