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重映熱潮來襲 觀眾還欠誰的電影票?
2019/07/25 | 時間之葬 | 閱讀次數:1486 | 收藏本文
當重映的《千與千尋》宣布上映日期,將與皮克斯出品的《玩具總動員4》同檔期競爭時,恐怕所有人都不會想到,這部18年前的老片,居然能在票房上完勝《玩具4》這個強大的對手。很多人應該也還記得,同屬宮崎駿經典作品的《龍貓》,半年前剛剛在國內重映,同樣收獲了過億的不錯票房。
近年來,經典電影在國內重映早已屢見不鮮。如果你是一個時常出入影院的影迷,應該都會對《東邪西毒》《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大話西游》《功夫》《甜蜜蜜》《一代宗師》《紅高粱》《英雄本色》《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等一大批經典影片的重映尚有印象。
經典電影的重映,讓觀眾圓了“還xx一張電影票”的夢,看上去是門不錯的生意?
經典電影重映賣點:不僅更清晰 而且內容不一樣
這股電影重映的風潮,始于2009年的《東邪西毒:終極版》。王家衛的《東邪西毒》(1994)早已成為影迷心中公認的后現代經典作品,此次重映的《終極版》,經過了重新剪輯,包括畫面、時長、配樂、標題、對白等諸多細節,都與當初的94版不同。在不少人眼中,這已經是與94版截然不同的另一部電影。
在國內的電影網站豆瓣上,《東邪西毒》和《東邪西毒:終極版》就有兩個不同的電影條目。這兩個條目最初一度被豆瓣合并,但是由于更多網友認為這是兩部不同的電影,應該區別對待,后來才又把條目各自分開。
《東邪西毒:終極版》就此為一部電影的重映給出了一個無法反駁的理由——經過重新剪輯的電影,其實是一部全新的電影。精心地比較重映版與原版的異同,也成了許多影迷和影評人深入研究一部電影的手段。
相似的手法在幾年后又被王家衛玩了一次。2015年1月,在《一代宗師》(2013》上映兩周年之際,重新剪輯過后的版本在國內重映。原本130分鐘的版本,被剪到了111分鐘,不少鏡頭和場景的順序也有變化。一時間,原版和重映版孰優孰劣,成了影迷間爭論不休的話題。
除了重新剪輯之外,重映的《一代宗師》還全部轉制了3D。在3D愈發普及的時代,一部電影的重映,轉制3D版本成了最好的理由。
最適用于這一理由的,無疑是那些本來就以視覺和特效為最大賣點的好萊塢大片。先后于2012年和2013年重映的《泰坦尼克號3D》(1997)和《侏羅紀公園》(1993),在重映時都經過了全新的3D轉制。這兩部電影在電影史尤其是特效史上的經典地位想必無需贅言,重新轉制后的3D版本,也令不少觀眾認為“絕對值回票價”。
在這兩部電影問世的當初,電影業的3D技術還遠不夠發達,因此它們也都是以2D的面貌與觀眾見面。但這兩部電影出色的視覺表現力,又極其適合用全新的3D技術來實現,其效果遠勝于大量有名無實的“偽3D”新片。
經過3D轉制后的重映版,不但能讓許多當年在大銀幕錯過了它們的影迷有領略其魅力的機會,而且對于影片本身而言也是一次重新煥發生命力的機會,可以說皆大歡喜。這兩部電影的重映版本,在國內也收獲了重映片的最高票房,分別是9.5億和3.5億,足見市場的認可。
與3D轉制類似的是數字修復,都是經過全新的技術處理,讓一部經典老片以嶄新的面貌示人。包括《紅高粱》(1988,2018重映)、《英雄本色》(1986,2017重映)、《龍貓》(1988,2018重映)、《倩女幽魂》(1987,2011重映)、《新龍門客棧》(1992,2012重映)、《甜蜜蜜》(1996,2015重映)、《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1994,2017重映)在內的大量重映片,都是經過全新數字修復的版本,其清晰度和色彩,絕大部分都遠勝于老舊的版本。
由于這些影片大多數都距最初上映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不可避免地會遭遇膠片損壞的情況,很多人通過電視或電腦觀看的這些影片,都畫質模糊,缺乏光彩。在很大意義上而言,數碼修復就像是賦予了這些電影第二次生命。
另外,現在的主流觀眾,絕大部分當初都無緣在大銀幕上觀看這些電影,現在讓他們以更習慣的高清畫面質感去領略這些影片的風采,也是重映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個有趣的案例是2017年重映的《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在此之前,其實《大話西游》的上下兩部《大圣娶親》和《月光寶盒》曾于2014年在國內進行過一次重映。只不過2014年重映的版本仍然是原始的膠片版,而2017年重映的版本則是經過2K修復的全新數字版,而且增添了十幾分鐘的新鏡頭。
結果,2014年上下兩部總共才收了1000萬左右的票房,而2017年單獨一部《大圣娶親》就賣到了近2億票房。這一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是當下的觀眾對于一部電影的重映版本接受與認可程度最好的證明。大家不但想看更清晰的版本,而且想看多少有那么一點不一樣的版本。
重映電影并非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電影重映,通常需要個由頭。一個常見的重映理由,是為了紀念某部電影的上映XX周年。《新龍門客棧》《大話西游》《侏羅紀公園》都選在了影片的20周年進行重映,《龍貓》《紅高粱》則是在30周年后進行重映。
在周年這樣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時間點上重映一部經典電影,具備一定的話題性,同時又帶著幾分儀式感,也自然更容易讓注重儀式感的影迷們買單。
另一個重映的契機,則是為了配合某位導演即將上映的新作的宣傳和造勢。這方面的例子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張藝謀的《紅高粱》(配合《影》)。
《英雄本色》重映時,正值吳宇森的《追捕》即將上映,片方適時推出了吳宇森這部認知度最高的代表作,想為新片造勢,結果沒想到觀眾們對于《英雄本色》的認可遠勝于《追捕》。投資2億、大范圍公映的《追捕》上映十天票房方才艱難破億,而放映銀幕數遠少于《追捕》的《英雄本色》卻收了3500萬票房。在一部質量堪憂的新片和一部早已得到公認的老片之間,觀眾的選擇,可謂一目了然。
無論重映有多少種不同的理由,其背后最大的理由,永遠是觀眾的需求。而觀眾最強烈的需求,自然是那些多年來無數人喜愛和推崇的明星。
在華語電影里,重映影片最多的明星,無疑是張國榮和周星馳。張國榮因其“不瘋魔不成活”的演技和獨一無二的話題性,周星馳因其作品的超高流傳度和普及性,在影迷群體中,都早有“封神”的態勢。正是因此,近十年來,張國榮有《東邪西毒:終極版》《英雄本色》《倩女幽魂》《失業生》(1981,2017年重映)等多部作品重映,周星馳也有上下兩部《大話西游》和《功夫》(2004,2015年重映)得以重映。《大圣娶親》的兩度重映,甚至引發了好一陣“還星爺一張電影票”的話題熱議。
無論有多少人是抱著“還XX一張電影票”的心態去觀看那些重映的影片,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有大量重映的電影實實在在地贏得了觀眾的認可。相較于冒著不小的風險去觀看大量了無新意甚至是粗制濫造的新片,重溫一部已被時間檢驗過的經典舊作,反而有更好的觀影體驗。況且,這些重映的電影,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可能此前并未看過,對于他們而言,這就是一部全新的電影。
而且,對于我國的很大一部分主流觀眾而言,其實依然有大量的經典電影有待“補課”。只要影片質量上乘,版本優質,完全有市場空間。近幾年搶票搶得火熱的北京電影節和上海電影節,每年都有大量的經典老片展映被迅速一搶而空,明顯供不應求。
這些在電影節展映的影片,某種意義上而言也屬于重映,只不過很多影片因為版權問題,目前要想大規模公映還不太現實。但北影節和上影節節節攀高的熱烈搶票場面,其實已經證明了這些經典影片的市場需求。
但重映從來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事實上,在近年來重映的數十部電影中,票房可觀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成績并不理想。當重映的影片日趨增多時,越來越多濫竽充數的重映片也混進了市場。
其中最典型的是大量低幼化的國產動畫,如《摩爾莊園2》《超能兔戰隊》《潛艇總動員5》等等。這些國產動畫即便在首次上映的時候,也鮮有人問津,重映的目的,擺明了是拿現有的影片再圈一次錢,能蒙一點算一點。像這樣的重映片,往往也就是一日游的命運。
即便是一些有明星加持的重映片,效果也未必理想。張國榮的《失業生》重映票房只有600多萬,周星馳的《功夫》3D版也不過2500多萬,而《功夫》的3D轉制成本就達到了2000萬,配合重映的宣傳費用也高達1500萬。
這其中的原因頗為復雜,一部分原因是觀眾對于像《失業生》這樣的影片本身質量的認可度沒有那么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不少觀眾對于過于密集的重映片的審美疲勞。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2015年初有《一代宗師》3D、《甜蜜蜜》、《功夫》3D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密集重映,結果這三部電影的票房成績,也明顯是按時間順序逐漸下滑。到《功夫》3D上映的時候,依然有人在拿“還星爺一張電影票”的噱頭為影片造勢,效果卻有點適得其反。在連續地過度消費情懷之后,觀眾的情懷已然被透支,沒有太多人愿意繼續為之買單。從此以后,“還XX一張電影票”幾乎淪為一個負面的梗和噱頭。
對于整體的電影市場而言,重映注定不會是主流,而只是一種調劑市場多樣化的補充。那些優質的經典電影再度重映,我們固然歡迎,但如果把重映當作一本萬利的買賣,恐怕也會吞下苦果。我們期待能在大銀幕上見到更多修復后的影史經典,也希望重映的電影里少一點投機取巧的渾水摸魚。
相關報道
評論